但再往三四线城市走就很难突破了。三四线城市对高质量生鲜产品的需求并未达到一二线城市水平,且三四线城市也更多处于生鲜产品的产出地。本地的产品就能满足日常需求,不需要再花高价购买外地的生鲜产品。
中国人对食物的“鲜”有着极为苛刻的需求,鱼要鲜活的,鸡要现宰的。去趟附近的菜市场就能买到,为啥要去网上买没那么新鲜的呢?
头豹研究院的调查显示,有八成受访者在平台上买到过不新鲜的商品。在收到不新鲜的商品时,50%以上的受访者会选择降低该平台的使用频率或不再使用。
这就很矛盾了。用高昂的获客成本得来的顾客,在动态变化的产品属性面前,很容易说走就走。
每日优鲜以为自己做的是零售刚需行业,随时随地能买到东西,但这听起来更像是体验经济。
《2021年农贸市场发展情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菜市场/农贸市场/集市仍然是人们购买生鲜的主要渠道,占到了77.27%。
而且菜市场现在也在升级改造应对生鲜电商的冲击,像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就可以外卖到家。
徐正相信,女性客户未来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100件事中,没有去店里买菜这件事。根据他从小的观察,就没有看到身边的妈妈、姐姐、太太买菜是快乐的。
我想他片面的观察推导出了错误的结论。菜市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是生鲜电商永远无法取代的。
汪曾祺曾说:
“到了一个新地方,有人爱逛百货公司,有人爱逛书店,我宁可去逛逛菜市。看看生鸡活鸭、新鲜水灵的瓜菜、彤红的辣椒,热热闹闹,挨挨挤挤,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。”
不仅中老年人偏好菜市场这种传统的方式,年轻人也开始流行逛菜市场。在豆瓣“菜市场爱好者”小组里聚集了14万“人间烟火客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曾经上过热搜的词条有“南方菜市场的服务真是绝了”“好吃的都在菜市场里”“被菜市场的烟火气打动了”“菜市场里的美学”等。
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数字生活固然便利,但也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远方化。我们可以很快获知大洋彼岸的国家发生了什么,却不知道自己的对门住的是谁。
人类学家项飙指出,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,就是附近的消失。我们长期与周围生活割裂,成为了原子化的个体。
逛菜市场,是一个让年轻人回归附近,重新找到跟世界的情感连接的方式,这个过程有趣且治愈。
古龙说,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,心一窄想寻短见,就放他去菜市场。
有时候,一个菜市场给人的安慰,就跟深夜便利店还亮着的灯一样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买菜从来不是什么落后的行业,妄图用高科技手段和资本助推在短时间内就颠覆掉,碰壁的概率会相当大。
参考资料:
1、东方证券《生鲜电商多模式发展期——前置仓细分赛道尽显韧性,玩家各显身手——生鲜电商行业深度报告》
2、东吴证券《深度分析——生鲜电商战事升级,路向何方叮咚买菜VSVS社区团购》
3、零壹财经《:生鲜电商股陷入前置仓困境》
4、头豹研究院《2022年中国线上买菜平台行业概览》
5、东吴证券《生鲜电商之社区零售——前路可期,尚存近忧》
6、时刻头条《创始人徐正谈起 卖蓝莓的“遭遇”》
7、商业与生活《的新零售生意经:大家都让你走的那条路未必是好的|专访徐正》
8、徐正湖畔答辩LIVE:的管理三板斧
9、远川研究所《超市的黄昏静悄悄》
10、混沌学园《为什么生鲜电商这么难做》
11、南方《为什么年轻人流行逛菜市场了 | 南周知道》
12、Insdaily《一个人若走投无路,就放他去菜市场》